上课读课间读走路也读,我的女儿为何会“陷”入阅读?
文 | 竞波 图 | Anthony Tran
编 | 王若静
常听美国这边的家长说,孩子上哪所学校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爱读,到哪里都自觉去阅读。要达到“自觉”二字,除了家里的熏陶之外,有个崇尚阅读的大环境其实更为重要。
两个女儿爱读书,但肯定与我无关。在国内十几年,我费了很多劲儿买书、带着孩子读书,想让两个女儿念中文,没啥进展。英文自认自己不如孩子,孩子上小学之后就没管过。结果,孩子上课读,课间读,走路也读。老师说,不能总藏在书后面,放下书注意一下周围。女儿说我没藏啊,我是陷进去了。
13岁的妹妹说小时候有件事印象深刻。一年级有一天放学早,姐姐的教室就在对面,她走过去在窗外探头探脑。姐姐的班主任看到了,开门请她进去,领着她走到教室后面的图书角里,挑了一本图画书,说,你先在这里看,15分钟我们就下课了。
妹妹很好奇,但一般得到的反应都是对方摆摆手,别捣乱。而这位平时很严格的老师在忙着上课的时候居然注意到自己,而且邀请自己走进课堂,坐在舒服的沙发上读大孩子们的书。什么叫特殊待遇啊?
当时她的心里美上天了。那本书也许是老师随便拿的,但她至今都记得,那位作家也成为她的最爱之一,后来还找了很多他的书来读。
这样的事虽不经常发生,但我认为老师不是一时兴起。
这位美国老师很会“白手起家”,一间普普通通的国内小学教室,被她布置成童话。校办图书馆正规严肃,老师就在教室里自己办图书角,搬进适合孩子身高的低矮书架,放上家长捐赠的布艺沙发和靠垫。天气不好的时候,楼道里很吵闹的时候,离开课桌走几步,孩子们就可以彼此倚靠着,翻开书,进入另一个世界。读书不再是任务,而是安静、自在,和温暖。
营造环境之外,寻找机会启发兴趣,已成为老师的下意识。晃来晃去等姐姐的15分钟,正好够看完一本图画书 。“不许进高年级教室”,“不许打扰上课”,“你不是我班上的学生”等等,在这位老师这里估计根本就没想到过。即使想到,她也会认为,比起让这个6岁多的孩子读书,那些个“规矩”太不重要了。
小学四年级转入国际学校,妹妹开始了大量阅读。这所学校学费贵,却是非营利,每年投入很大。图书馆分小学馆和中学馆,布置得都像艺术馆,空间大,书目多,每年订购不少新书。
妹妹没事儿就去逛,一年读几百本,很多书都是不经意翻翻就看起来的。这个年龄段,藏书量要大,空余时间要多,要有能让孩子闲逛的空间,陈列的书也要随手够得到。另外,学校还聘有专业图书馆老师,他们除了借书还书之外,对书对孩子都有很深的了解,过来聊几句,顺便再推荐一些可能感兴趣的,慢慢阅读面就扩大了。
有一次家长会,妹妹带着我,楼上楼下跟各科老师见面,也包括图书馆老师。老师说,“你的女儿太爱读书,你看看一年读了多少书,长大会不得了的。”她打开电脑,把长长的借书记录调出来。旁边的妹妹很得意,和老师很亲热。我注意到,老师不评论女儿读了什么书,强调的只是爱读和多读。后来一次采访中,图书馆老师说,她最想提倡的,就是把课本从学校图书馆里都请出去,当时印象十分深刻。
去年暑假再次搬到加州,发现这里对读书的孩子太方便了。6万人口的小镇,社区图书馆就有4个,离家离学校都很近,孩子和朋友们几乎每天必去。晚饭前走进家门,书包里也是装满新借的书。“这边好多书国内没有,要赶紧看!”初中的孩子,在家里要应付妈妈,而图书馆里有青少年中心,朋友介绍朋友,一起读书做作业,是家庭和学校之外的放松社交场所。
国内也有小区图书馆,但环境、藏书量和选书都有待为家庭改善。大型公共图书馆去一趟太麻烦,进去又遭遇迷宫,高大上带来很强的距离感。如果没有学校、老师自己建设图书馆和图书角,就只有退回家庭上网买书了。孩子小的时候还能哄哄,到了独立自我的青春期,家长推荐的偏不看,压力就又转移到本来就很焦虑的家长身上。
比如,和大小屏幕争夺孩子的阅读时间,仅凭妈妈的努力真是不够啊。
大女儿读高中的时候,为了联系方便,给她配了iPhone。那段时间她在家里手机不离手,很少看书了。有一天孩子回来说,手机太耽误时间,学校里有好几位同学坚持不用智能手机,我能不能也换换?
这,还能说“不”吗!母女俩赶紧去买了一个最最“原始”、最最便宜的手机,高兴得像是笼中小鸟获得自由。
很快,女儿的阅读不仅恢复而且扩展了。高年级非虚构写作要加强,辅导老师就每天把看完的《纽约时报》放在女儿的信箱里。女儿拿着报纸,学着老电影中的人物从头版翻到末版。假期回家,也不忘了登录各报网站。
“现在读报还这么有意思吗?”
女儿说,“报纸有不少特别棒的专业记者。每天的时事新闻,很想马上知道他们如何分析。而且,大报们各自说法不同,老师同学经常引用,聊起来很有意思。”
培养阅读,习惯是一方面,还要有得读和有人聊。读来受启发,增进思考,丰富交流,结识同道,然后就更愿意在阅读上多投入。如此循环起来,就成为终生学习中不可少的一部分。
-END-
竞
波
北京人,留美15年之后,回国居住12年。在上海加入英文媒体《Shanghai Family》,在北京参与创办国际教育媒体《菁kids》并担任执行出版人。2016年又随全家搬回加州湾区。有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儿。
菁
推荐阅读
点击题目阅读
开学一个月,功课太难要回国? 说说纽约的“天才班”国际&双语学校开放日、圣诞集市、丰收嘉年华 | 上海菁选活动
扫下图二维码
即可购买本期《菁kids上海11月刊》
更多菁彩内容
请点击阅读原文